《论语》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,并不在于它阐释了一套哲学或者思想体系,而是在于它通过孔子展现了一个动人的君子形象[70]。
这里有几点要注意:其一,其日夜之所息,平旦之气乃是以树喻人,意谓人日夜之所息,犹如树木所得平旦之气。其中匡之直之,赵岐注:匡正,直其曲心,使自得其本善性。
曰:钧是人也,或从其大体,或从其小体,何也?曰: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。因此,这里的关键问题是:何谓直?孟子不见诸侯。然而人们的实际寿命远未达到这个限度,其原因是人们总有种种自作孽的折腾,即未能修身养生。……《诗》云:‘迨天之未阴雨,彻彼桑土,绸缪牖户。因此,养生的追求,若夫成功,则天也[11],非人之所能为也。
为什么要知天?因为这对养生具有根本的意义:唯有知天才能知命即知天命,进而才能养生:知命者,不立乎岩墙之下。同时,通过知天,才能真正彻底地知性,即才能够理解自己的天赋仁性。64 熊十力:《熊十力全集》(第四卷),第491页。
人不能奋进不已,健行不息,也终必沦为禽兽。大用流行,即是真体呈现。换言之,人是一种观念的存在,而可告别特权私利,明白我活着,别人也活着,我存在,别人也存在。心通过物时,本与物同时迁谢,未尝暂停。
成能小而弱者,其性分便亏损。75 熊十力:《熊十力全集》(第三卷),第666页。
17 熊十力:《熊十力全集》(第三卷),第535页。余发见体用、天人,亦可引阳明之一快以自慰。熊十力之所以强调哲学必须高谈本体,穷究万化根源,修学复性,以保任固有性智为要,正是因为这是他为哲学划定的最后活动范围,也是一个退无可退的范围。简言之,孤明或指认识心只有知识,或批评阳明的良知排斥知识而又自认无所不知。
不是我在说话,而是本心命我说话。穷究宇宙本体之学,谓之玄学。独立者,绝对义,主宰义。【53】阳不孤行,必资于阴。
【20】不过,心外无物既可以就传统的道德实践来说,强调生命实践中理即心与心即理的一滚和循环往复,而为玄学的,也可以特别强调知识因素,而为科学的和现代政治学的。必须为体用划界,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,则两者联合就成为了焦点,康德不得不扬弃知识,以便为信念腾出地盘【73】的问题升起。
【16】当熊十力把阳明的本心特别理解为乾坤相反相成的整体时,心便同时包括了心与物。换言之,不是我的觉心主观地觉识到乾坤实体,而是乾坤实体把其实事实理客观地安放入了我的觉心。
阳明以天也、命也、性也、心也、理也、知也、物也打成一片,此宜深究。晚明王学,全失阳明本旨,为世诟病。自然者,无所待而然,物皆有待而生,如种子待水土、空气、人工、岁时始生芽发茎等。《新论》确是儒家骨髓。熊十力指出:哲学之事,基实测以游玄,从观象而知化。哲学家或计本体是变易的,而不知变易即不易。
而以之言良知,便大谬。31 熊十力:《熊十力全集》(第七卷),第258-259、254、274页。
以良知为智,则是举体成用。于此言之,反知可也,反知是复性之学的题中应有之义,主心即理者,直从心上着工夫而不得不趋于反知矣【70】。
这个时候,人生万恶,只是顺躯壳起念一语道破,而人生自强自立,唯在存养乾道以健统坤,以趣求超越躯壳之灵性生活【58】。亲其一本,则群生并育而不害。
如果说法尔道理与继成道理的区分就是要明了天人不二、天生人成的生生大化真机而与之同一,那么理型世界的加入则是要讨论,现代人成的方式和限度究竟何在?四、知识与反知熊十力对阳明学的现成良知提出了批评,认为不可说天性具足,只壹意拨除障蔽就够了64。而岂知兀然运化,无定在而靡不在,遍万有而为之宰,周吾身而为之君者,此乃吾之本心耶?【14】本体、实体的心也就是宇宙的心,或者说是宇宙精神。熊十力解释说:法尔道理系借用佛典名词。《易》方面,且不论阳明玩《易》,仅熊十力《读经示要》略说六经大义首讲《易经》,即是洋洋洒洒,比重大过其他五经的总和。
从方法论上,熊十力解释说,脱然神悟就是即用显体:道体不即是阴阳,然不可离一阴一阳而觅道体。表面看来,熊十力比阳明心学更进一步,在科学知识昌明的时代,贬低格物、轻视量智,力主体用不二的唯心论,似乎已经让哲学吞并了科学,而不容知识有独立的地位,表现出很强的侵略性。
二、良知不即是本体熊十力阳明学的第一层要义,便是把王阳明的良知说为本体。李泽厚在1995年也使用了熊十力学派这一称谓,并将其与牟宗三学派区别。
因此,本心必兼两相,吾人必须有觉感(明觉心),而同时又没有觉感(虚寂心)。56 熊十力:《熊十力全集》(第三卷),第618页。
63 熊十力:《熊十力全集》(第四卷),第360页。熊十力承继传统,放眼世界,证会本心而又不遗知识,以玄学的形式会通中西,既指出了阳明学的量智的不足,又强调其性智的现代意义。从知识论上讲,正如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,经验必须获致某种统一性(统觉、时空、范畴等)方能生成知识,它们却是心的自发性的产物。总的来说,打成一片也就是心即理、心即性、知行合一、天人合一、有无不二、体用不二等。
这样,欲望、习心等有了本体论的依据,躯壳之念不即是恶。若谓见体便游乎绝待,可以废绝量智。
【28】这样的智就是自明之慧【29】,也即本心的自我震动。夫阳明自龙场悟后,用功日益严密。
熊十力说:须知:量智云者,一切行乎日用,辨物析理,极思察推征之能事,而不容废绝者也。69 熊十力:《熊十力全集》(第三卷),第13页。